最近看了《曾国藩全传》,听一位好友几次提及他的偶像就是曾国藩,所以我特别想了解一下这个人。第一次知道曾国藩这个名字,是在小学上历史课的时候,一两行文字概括了他的一生最大“成就”——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当时的印象就是曾国藩是个不折不扣镇压中国农民起义的大刽子手,换句话说就是晚清腐朽政权的走狗。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但在本书里,作者立场鲜明:曾国藩是清朝的中兴之臣,正是因为他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才得以使清朝又延续了60年寿命,中国没有提早分崩离析。
而近代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早已从教科书上一边倒的积极褒扬转为较客观的历史评价,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是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运动,但是它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之上,从洪秀全入住南京后给后宫嫔妃立下的“十不准”就能看出其与腐朽的清朝统治政权没什么区别;另外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与其说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镇压,不如说是两者迥然不同的政治思想之间的一次较量,因为曾国藩是铁杆的儒教卫道士,而洪秀全拥护的则是基督教,宗教这个东西是最具有排他性的。书里曾提及“记得有一位日本学者说起,曾国藩和天平天国的战争,是一幕东方的宗教战争,这话实在有几分可信。”
历史这个东西是最讲不清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种历史,这里就不纠缠于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了,只谈一点,我对曾国藩本人的印象。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国藩的虚心求过及持之以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过人之处在于他平时每天自己找出过失,请旁人指出过失,等到感觉过失存在时,再用极大地毅力来改过。他曾在日记里写道:“前以八德自勉,曰:勤,俭,刚,明,忠,恕,谦,浑,近日于勤字不能实践;于谦、浑二字,尤觉相违,涑愧无已。(甲子四月)”曾国藩求过的第二方法,便是请求朋友和兄弟直言相告。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谏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
曾国藩在年轻时曾立下著名的“日课十二条”,作为他每日生活的规范: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其中有四条他一直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分别是:一、起早;二、写日记;三、读史十页;四、记茶余偶谈。这四件事,他终身未间断,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修身理论和修身方法,并为世人留下了著名的家书和日记。
有人可能认为写日记并非难事,但写日记用楷书,并且终身不断,还是需要相当大的毅力的。即使在他军务最繁忙的时候,他也不肯荒废,直到他临死的前一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最后一天的日记,这种有恒的精神,正是他一生辉煌的地方,也是我们最值得效法的。至于读书,曾国藩在同治十年的时候,已经六十一岁,并且右眼失明,许多人劝他静养享福,但他仍旧读书不息,决不使光阴虚度。
有意思的是,曾国藩的失败经历在此书中也有记载。他年轻时曾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在他初战太平天国时,也曾“初失利于岳州,后挫败于靖港,愤急之余,两次投水自杀,都为左右救起,得以不死。”可见曾国藩虽终生修身,但终归也是个凡人,也有曾经过不去的坎儿,若非左右救起,那么中国后期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这两件事情,也再次佐证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年轻的曾国藩在两次落第之后放弃走仕途之路,很有可能他会重复他父亲的老路,去当私塾先生了,那对风雨飘扬中的晚清和中国无疑都是一巨大损失。“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见不着后天的太阳。”这是马云在阿里巴巴经常说的一句名言,亦即要永不放弃,我想曾国藩是深谙此理,并身体力行之。